謝謝,生命中的每一天!
焦慮的瘟疫爆發,人們重新開啟崩解的生活模式,因應疫情肆虐猖狂期間,降低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暴露於染疫風險,民眾低度活動,人心惶惶,搭乘公車需求大...
80年代出生的台灣囡仔,喜歡單車,為純粹移動更為好玩;常被家人問有幾個屁股,因為所有好玩的車都想來一台,在單車上做過最自豪的事,不是什麼最速環島更不是東進武嶺,而是超過十年的單車通勤,覺得既然是喜歡的事,就該做一輩子啊。
車齡十五年,從事自行車業十年,眾所周知,興趣要轉成職業是件不容易的事,最困難的,是保持初衷與熱情,在傳統自行車產業中,能維持騎車習慣的人不多,畢竟當單車對你的意義從運動夥伴變成冰冷的數字和工作簡報時,很難不削減原有的熱情,因此找對方法很重要,對我來說,保持熱度最重要的是要讓它好玩,讓工作變有趣,對事物充滿新鮮感,才能不斷發覺有趣的事情,這是最好的動力來源,也是讓自己持續保持狀態的好方法。
儘管喜歡騎車,可即便到現在,依然覺得騎車是件很辛苦的事,常納悶如此痛苦的轉動踏板,所為何事,某回見到晚晴集的一句話[世界是個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是啊,丟顆石頭到水中尚且激起漣漪,更何況長時間為一件事付出,為此,我思索著騎車的意義,細數之下發現,騎車遠不止於踩踏這個動作,從起心動念到完成一趟旅程,內心思路的變化,與之連結的人事物,旅途中的小故事,一切一切,像個小宇宙般包容在[騎車]兩個字中,彷彿前往布達拉宮的朝聖者,在磕長頭的機械性往復動作中表達最虔敬的心,過程很重要,實質得到什麼,反而不是太重要,騎車,確實是一種可實踐於生活中的修行方式。
90年代環法爬坡好手marco pantani,他標誌性動作就是抓著下把,埋頭抽車,爬坡彷彿不需要坐墊,一次面對記者詢問他為何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爬坡賽段? 他說:[因為爬坡實在太痛苦,所以我只想趕快結束它。]乍聽是句徹底的幹話,當時笑笑就忘了,但騎了幾年車後,某次爬到心臟快停掉時腦袋突然浮出這句話,心想:[X的,累死之前也要爬完它!]突然雙腿一陣緊實,力量湧出,痛苦感消失不少,那次之後我充分感受馬大師確實言之有物,也開始想要尋找這股力量的來源。
記得剛開始騎車時,只要遇到爬坡,情緒就潰堤,那時體能、技巧、經驗都不行,總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免強跟在隊伍末端,我不斷咒罵自己,日頭赤炎炎,是安怎不躺在沙發吹冷氣滑手機,電影吃爆米花,為什麼要在這裡騎車,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當時不知道的是,低落的情緒也是一種能量消耗,而我就這樣傻傻的把身體僅存的能量消耗在這些無用的念頭上,當心態炸了身體就沉了,我只好開始牽車,然後繼續罵自己,繼續感受身體力量一點一滴的消失。
隨著騎乘經驗增加,我慢慢感受情緒對運動表現的影響,情緒是一種能量,當你任意宣洩負面情緒時,你狀態會掉得非常快,玄的是,這和體能好壞並無絕對關係,當你有點累又不算太累時,只要你告訴自己不行了,騎不動了,你就真的騎不動了,但同樣情況下,你若告訴自己:[其實我很好,沒想像中累,再拚幾個坡都可以。]你會莫名堅持下去,人的身體都有極限,但大部分人都低估自己的極限,當然這部分需要透過騎乘經驗的累積,隨著強度去了解自己的身體,但不變的是,運動中維持良好的情緒是堅持和進步的來源。
既然情緒是一種能量,它就很難被忽視或瓦解,但能量是可以轉移的,你可以透過意念,將它收為己用,比如從事較劇烈的運動,我會運用憤怒和高亢情緒作為基調,成為爆發力來源,我將那股力量稱之為[可控的憤怒],運用的好可以增加反應和速度;同樣的,騎車時產生的負面情緒,也可以透過念頭導引到正面積極與前進的力量上,幫助你恢復心理狀態,心理調適好了,生理就會感到緩和,也易於完成目標,這就是前面說的,因為爬坡太痛苦,所以只想著趕快完成。
某回騎林道,回程要爬上檢查哨,那是段兩公里的爬坡,可經過一天的操勞,隊伍已是兵疲馬困,儘管只剩兩公里,低迷的氣氛讓大家欲振乏力,大有停車休息之意圖,此時我莫名的問一句 : [ 如果檢查哨是今天最後一個登山積分,誰能拿下來? ] 奇妙的事發生!!整個隊伍突然精神一振,你看我我看你,想起腳又不敢貿然發動攻勢,怕偷跑失敗還力竭,就這樣,我們在爾虞我詐敵不動我不動的方式下,提速了一公里多,最後在離坡頂剩兩三百公尺時開始發力狂奔,所有人像沒有明天一樣的飆,第一個過終點的還因為太開心高舉雙手而摔車! 這就是轉移情緒或者轉念的魔力,明明幾分鐘前還要死不活,只因那時你滿腦子都是好累、快死了、要抽筋了之類的念頭,但僅僅用不同的想法去看待同一件事情,你的腦袋進入積極進攻的狀態,負面念頭一掃而空,憑空榨出原本不存在的馬力。
世上道理多相通,同樣的方式當然可以運用在生活或工作上,面對困境,如果用負面情緒面對,原本不算棘手的問題也會變得異常難搞,錯誤的情緒讓你看任何人事物都不順眼,把原本用來工作的能量消耗在負面情緒上,可怕的是,情緒除了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別人,它像隻病毒,會擴散會感染,有辦公室經驗的人應該知道什麼叫 [空氣中飄散著某人的情緒]那是一種科學上無法量化,卻會具體打擊士氣的奇怪氣味,有不良情緒特質的人總會散發出這樣的味道。
根據研究,保持運動習慣的人,通常具備較穩定的心理素質,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對憂鬱或心理狀態的舒緩,比之藥物或心理諮商來的穩定有幫助,除了生理運轉順暢外,我認為主要跟運動時訓練自己轉化各種情緒念頭有關,畢竟如果不懂的梳理自己的內心,沒人能在長時間高強度騎乘中堅持下去,這也是當我遇到問題時,習慣往內心深處尋找答案,而不是向外尋求諮商的原因。
總之我了解到情緒不該是用控制或壓抑的,它需要的是疏導,疏導到正確的地方,下次騎車時不妨多感受一下自己的內心的變化,你是怎麼運用意念去克服身體上的痛苦,如何把負面的情緒轉換成前進的動力,試著理出一個轉念的公式,運用在日常生活、工作、或是上班路怒時,對人生會有幫助的。
2017年初,我騎過一趟難忘的行程,稱作[濁水溪溯源],我們從彰化大城鄉濁水溪出海口啟程,一路沿著溪邊產業道路騎到南投,從日月潭進入濁水溪上游最後一個村落[靜觀 部落],接著由溪底的合作產業道路一路陡升到台14甲的翠峰,再越過武嶺到達梨山,回程爬上福壽山走力行產業道路接回霧社後下山,其中由濁水溪底上合歡山這條路,是條頗具挑戰的高山農路,可當初計畫時,從google Map上看不出端倪,心想十多公里的路程,再怎麼陡也是兩個鐘頭可以搞定,因此我們規劃七點半開始騎,約九點半上到翠峰。
最後,我們到達翠峰的時間是下午兩點,比預期晚了五個鐘頭,對,不到二十公里的山路,花了我們七個鐘頭,七個鐘頭在單車上是什麼概念,七個鐘頭足夠公路車愛好者騎兩百公里了,可想而知這段路有多考驗意志力,我模糊的印象是,第一個坡滿懷雄心壯志抽上去,然後第二個,第三個...到第N個的時,意志力消磨殆盡,看到坡就自動下馬,心想,乾...老子不玩了,然後心理不斷複誦著:[老子不玩了...老子不玩了...老子不玩了....老...],可我們還是在汗水朦朧的視線中爬完了,男人就是這樣,嘴巴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當我們抵達翠峰時,氣力耗盡且士氣低迷,可怕的是,這僅是當天的開胃菜,那天終點是梨山,也就是說,我們還得翻過武嶺,下大禹嶺,再騎4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尋找營地紮營,這事光想就足以令人大小便失禁,因此大夥垂頭喪氣,一種無力應戰的心情,我們甚至開始討論撤退備案,領隊桂哥為免軍心渙散,不斷催促上路,可正當我要跨上單車時,大夥發現我們最年輕的同伴不見了,大家納悶四散尋找,幾分鐘後,隊伍中最年長的大哥勁桑領著消失的小伙出現,原來小伙跑去翠峰客運站,他急迫的詢問下山車次,打算獨自撤退,我完全可以體會他的心情,還想著這孩子怎麼沒拉上我一起買票。
誰知,勁桑突然板起臉,嚴肅的說 : [查卜郎卡有氣魄咧! 爬坡就爬坡是咧驚啥! 我會陪你爬完啦!] 噢~那畫面真的震撼,勁桑身為車隊最年長者,時年六十有五,他倆一老一少相差整整四十歲,客觀上來說這畫面應該是相反過來才對,可儘管連日操勞,勁桑的鬥志和體能依舊高昂無比,小伙在他的激勵下,最終也完成所有行程。
事後我向勁桑討教,如何在這年紀還能保持強悍的鬥志,他說:[記住,沒有人能說你不行,可一但自己說自己不行,那你就真的不行了,我一堆朋友,三十幾歲開始抱怨身體這樣那樣,四五十歲說自己老了,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都拍著自己的胸脯說,我可以!我做得到!我現在六十幾歲,每天五點起床騎60公里練體能,運動完回家叫孫子起床陪他們玩一天,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老! ] 我聽著瞪大眼睛 ,只想行五體投地大禮,勁桑的一番話,讓我對自己的單車甚至是人生的生涯規劃,有了更長遠且無限延伸的想像。
登山界有句名言叫 [因為山就在那Because It's There] ,這是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喬治 瑪洛里爵士說過的一個玩笑話,因為他被問煩了,他受不了為何總有人不斷問他:[ 為什麼要登山? ] 他順勢就說了句因為山就在那,聽起來很無厘頭,但卻很有道理,它就在那,我就想爬;相同的,騎車時我們也常遇到這個問題,為什麼要騎車? 為什麼要這麼累? 為什麼要暴露在風險中? 思慮周詳是好事,但有時你缺的就是那個說打就打,說幹就幹的衝勁,沒有為什麼,我就是想做而已。
開始騎車的前幾年,唯一擁有的就是一架固定齒的單速車,那時覺得反正都是單車,腳踩了會動就行了,因此不管上山下海,一台車凸到底,我很享受那種不用多想,只要專注做好一件事的感覺,它簡化了所有客觀因素,不用想著齒比要怎麼調配,不用怕避震行程夠不夠,能做的只有拼命踩,坐著踩不動就站著踩,騎快就踩快點,沒力就踩慢點,氣力耗盡就下來牽,至少你盡力了,一切直覺又簡潔。
後來認識長鬃山羊的桂哥,他更是把要做就做到底這準則貫徹執行,多年前,適逢霸王級寒流,氣象預估中海拔山區會飄雪,當時南橫公路尚未開通,桂哥約大家騎農路上去賞雪,那農路我知道,我常在那懷疑人生,知道下雪要重裝上去基本像自殺,且預報是降雨機率多過下雪,因此沒人心中拿的準,紛紛勸退,但桂哥輕描淡寫的說 : [要嘛淋雨要嘛賞雪,我準時出發~ ],無奈,不能讓他一個人送死,我們還是去了,第一天沒意外,大夥在零度的氣溫下淋雨爬了一天的山路,待抵達中之關時我已接近失溫,全身瘋狂的顫抖,連口袋內的零食都掏不出來,我撐著半條命躲到公廁把濕衣服脫光換下,人生第一次體驗到,[穿比不穿還冷]的奇異感受,當晚我們把帳篷搭在公廁內,因為外面的氣溫和雨勢有點致命,也幸好隊內有野外生火高手,他花了不少功夫把濕木頭點著,生了一窩營火,那火徹底救了全隊的命,我永遠記得大夥正面烤著溫暖的篝火,背上卻結了一層冰霜的奇怪畫面,我們一致認同當晚如果沒有公廁,沒有那團營火,我們會團滅,更無法想像如果桂哥一個人上來會遇到什麼,但他就是[Because It's There]的個性,一但決定就幹到底,這種自我堅持的硬氣也是我佩服的。
現在遇到事情時,我會先仔細想過,把它分為做或不做,做就全力去做,不三心二意,不抱怨東西,不亂想,這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不容易,登山界有個說法,多日的縱走行程可以見證人性,在多日行程中,很多人頭幾天信心與正能量滿滿,可是當連日精神疲勞累加後,信心開始動搖,先是無止盡的抱怨,再來成為隊伍中的不定時炸彈,其實煩躁不安的時候,不要想太多,專心告訴自己[Because It's There]就對了。
這些騎車時遇到的小故事,總能給我帶來啟發,感受人生猶如單車旅行,選定路線,享受踩踏,心無窒礙朝目標前進;不知道大家喜歡幾歲的自己,我總覺得最喜歡就是現在的自己,未來無法預知,過去已經過去,人生像騎車,找到平衡才能前進,把握每個當下,是我該做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