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碎碎念 / 不只是把電力裝在腳踏車上那麼簡單

2021.3.26 週五
你以為把牛丸跟撒尿蝦搞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有那麼簡單嘛?電動自行車如果不是靠背後的各項專利技術與研發團隊,加上層層布局,是沒有辦法拿下市場的!

研發循環的意義

電動腳踏車最重要的就是研發,但感覺得到許多人不理解研發循環的過程,也沒意識到技術下放的過程。自行車業內很多人都覺得研發頂級產品因為量太少無法攤提開發費用,所以放棄開發最頂級先端的產品,轉而做中高或中階等毛利與量較容易平衡的產品。

讓我問大家一句話:你覺得汽車工程師,會整天開車大眾型汽車在思考如何讓車子更輕更快更省油嗎?大部分情況下,新材料,新製程,新技術的導入,通常都是從最先端頂級的產品開始的,汽車領域有超級跑車的方程式賽車,越野車有拉力賽,這些擁有極度嚴苛環境的賽事。為什麼?因為頂級賽場上更容易更快速地去得到應用後的數據,進而加速新技術的成熟。

你覺得賽車即使外觀跟量產版的一樣,用的零件會一樣嗎?在三大環賽上的頂級公路車,使用的零件會跟車店裡賣的量產版一樣嗎?NBA賽場上球員穿的籃球鞋,外觀跟鞋店的一樣,但裡面運用的科技跟材料會一樣嗎?

在一開始導入新產品開發,不論新材料或新技術,投入的成本肯定是很高的;頂級產品難以攤提掉的成本,可能良率很低,也讓製造費用變很高。因此,不太可能一開始就將新材料新技術直接用在大量生產的中階產品上,因為在製程還不穩定的情況下做大量生產是很冒險的行為。大家想,碳纖維最早是用在休閒的公路車上還是高級公路賽車上?後來是不是應用到更多自行車車種了? 電子變速系統最早會用在競賽用自行車車還是平民腳踏車呢?那現在是不是把電子變速技術下放了?以後有沒有可能持續下放技術?登山車的單盤技術一開始是從競賽用頂級登山車還是平民型的登山車呢?那現在單盤技術是不是持續往下應用了?

而等到新技術逐漸成熟,良率越來越高,製程穩定成本降低之後,就能開始把這項新技術下放到量大的產品上。開始用這項新技術賺大錢,然後從量大的產品得到獲利後,持續往高階持續開發新技術。技術下放之於研發循環就是這樣的過程,不難理解,只要用心觀察並深度思考這個產業的格局,前沿技術發展跟後續的追蹤就能了解。


台灣自行車設計研發受限的原因

自行車研發在追求挑戰極限、更輕、更快、更強的過程中,可能會創造出新材料應用的靈感。為了突破極限,可能得創造出新的工藝技術。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新的專利、新的技術。這些衍生出來的新技術可能是比原本想做到的功能更有價值的!這可是在一開始沒有預期到,但是真的產出的,是來自於挑戰極限的企圖心。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詹姆斯卡麥隆為了拍攝出阿凡達想要的效果,投入巨資並耗時研發3D拍攝技術跟器材。我相信除了票房大收穫之外,靠這研發過程中積累的專利,技術跟知識後續可以賺取的利潤也是非常驚人的。如果卡麥隆一開始是只考慮單部影片的投入產出比,希望用合理成本取得較佳票房的純商業考慮,大概率不會為了追求極致而衍生出那些新技術跟應用。

回到自行車開發,如果一個自行車產品經理一開始只考慮量大的腳踏車庶民消費市場,那麼要在開發過程中找到研發的靈感泉源也是很難的,更別提要在民用市場怎麼驗證一項新技術新材料新工法的可靠度了。全世界的全避震登山車車架,很大一部分是產自台灣,即使是大陸製造很多也來自台商製造台灣技術。但台灣卻沒有合法的登山車路線,也沒有登山車公園;在台灣市場裡登山車每年銷售不過二三十台,甚至有時連二十台都沒有。如果台灣的大眾幾乎根本不認識這項運動,你覺得全避震登山車架的研發會在台灣嗎?公路車領域三大環賽全都在歐洲,登山車世界盃賽事全都在歐洲美洲舉辦,台灣甚至連任何一場一級賽事都沒有,沒有認識與喜愛這項運動的群眾基礎,你覺得自行車的核心研發跟前沿技術會在台灣嗎?

我們的賽事通常是希望有大群眾為基礎,而不是往頂尖職業賽的方向舉辦;因為缺少研發循環的過程,單是用行銷的角度來攤提舉辦(或贊助)頂尖賽事的成本是划不來的。划不來的原因是只看賽事對行銷的功能,而沒有將之運用到研發上,所以我們就很難擁有頂尖賽事能帶來的研發資源。

講到這裡,理解到了嗎? 從製造產業來說,台灣是自行車生產重心,但是從市場行銷銷售來說,台灣是自行車的落後市場,遠遠落後於歐美。而落後的主因不是我們市場小,而是我們沒有優秀的市場資源來支持研發,就沒有研發來支撐我們的品牌,所以才讓台灣自行車市場進程是遠遠落後於歐美的。


台灣自行車產品經理現況

台灣的自行車業,幾乎每間公司都有產品經理,但是很多的產品經理並不是做真正意義產品經理的工作。我們缺乏真正產品經理的養成系統;我們的工程師會畫圖,知道怎麼解決加工精度問題,但是我們沒有最前端的初始發想能力,沒有對自行車運動足夠深度的理解。如果一個產品經理連這些過程都沒想清楚,那就很難做到真正意義的產品經理該做和該思考的事情。 在這行業裏,懂車的不懂電,懂電的不懂車;會騎車的不懂產品技術,會產品技術的不騎車;懂產業的不懂市場,懂市場的不懂產業;缺乏研發循環作為基礎,我們並沒有掌握這個行業的研發核心。研發是品牌最重要的支撐,沒有先端的研發就不易誕生頂尖的自行車品牌。


期待更美好的產業未來

誠摯希望以上這些觀點能讓大家多點思考,並認清市場的差異、認清where are we。更希望這些想法,能幫助我們去思考怎麼追上,甚至是超越。我們缺什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請千萬不要覺得在自行車或電動車領域台灣是領先的;事實上在這個領域,台灣是遠遠落後的市場。但是落後並不可恥,認清後知道怎麼追上並且去執行才是最重要的;最要不得的是認不清事實並沾沾自喜,自以為打贏台灣市場的方法,就能套用到世界其他地方。而結局,往往都是葬送了原本可能的發展機會。


文字作者: 熊大

一個自行車行業資歷20年的老兵. 出身於產業生產端,也經歷過市場.經營過品牌,作過通路,開過設計公司.什麼類型的自行車都玩過,最愛的是Down hill下坡車運動,期許自己的定位是成為自行車行業裡真正意義的產品經理。


看更多

馬鞍上的決鬥

Bike Polo 鐵馬球,一項適合都會,巧妙融合各單車族群的玩家,在固定練車之外的遊戲,極富對抗與挑戰性。

光頭哥哥的台灣斜躺車經驗

如果你有⼀台斜躺⾞,那可能會是你最接近F1體驗的⼀次騎乘經驗, 相同的坐姿,⼀樣的離地⾼,同樣的中置引擎後輪驅動,1:1的轉向⾓度,精準的指...

crossmenu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