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設計單車零件,防疫杜絕COVID-19

2021.6.03 週四
大家應該都遵守著「待在家,不出門」的原則度過幾個星期了吧?趁著多出來在家的時間,我們來思考一下自行車的設計上可以怎麼樣更好的符合防疫的基本原則!

大家應該都遵守著「待在家,不出門」的原則度過幾個星期了吧?不只是自己的工作需要WFH,如果家裡有小朋友,你就成了每個學科的小老師,無暇去做任何的戶外活動,也包括了騎自行車。趁著空出來的時間,我們來思考一下,未來疫情過去之後,自行車設計可以怎樣更好的符合防疫的基本原則!特別是公用自行車!

1. 防疫坐墊

坐墊SADDLE:作為人體和自行車接觸面積最大的零件,我們的屁股和坐墊之間應該要有怎樣符合防疫的互動關係?舒適型的坐墊,主要分成矽膠和發泡兩種;底殼有牛皮、尼龍、碳纖等選項;座弓則有鐵、鉻鉬鋼、錳與碳纖維;表層則有人造皮和真皮。可能的切入點應為外層材質,須具備更好的坐壓時的通風效果,並且每次使用前後的消毒上多下工夫。結構上新設計機會有限,但在複合材質的開發上,似乎該符合疫情的需求。

照片取材自網路

當然如果你騎車的習慣是一直站著騎,就不會有這種染疫風險。

2. 防疫握把

照片取材自網路

握把GRIP:主要又分成握把,以及纏繞在handle bar上的手把帶。

握把的材質主要有塑膠EVA、PU、和矽膠。握把和身體接觸,造成傳遞疫情的可能性絕對不亞於座墊。我們學到的防疫第一步是頻繁的洗手,因為防疫最怕我們手亂摸。若握把的設計能夠在外層具備消毒功能,除了讓握把本身不變成病毒傳遞的中繼物件外,若能更積極的除去手上的病毒,阻斷病毒繼續傳遞下去,那就再好不過了。不過如果你騎腳踏車都是放手騎,那就不會需要這樣的自行車握把了。

3. 防疫安全帽

安全帽HELMET:和以上兩個自行車零件不同,安全帽是屬於人身部品。因為目前公共自行車的「公共」,不包含安全帽,人們通常都是自備居多。安全帽的結構主要分成和頭部直接接觸的內裡和綁帶,和在穿戴的時候手會碰觸到的外殼。若有新的設計,主要將會是內裡和下巴綁帶,可選用防止病毒附著的材質;外殼則除了本體材質外,烤漆外的塗層,也可以鍍上可以有殺菌或者消毒的膜,來減少中介病毒的傳播。裝著安全帽的袋子,也可以隔絕病毒的碰觸。未來的產品界可能繼「萬物皆奈米」行銷術語後,進入「萬物皆防疫」的時代。你是不是想說我又要再說一次「如果不戴安全帽的人就不用擔心這個了」? 沒有! 有安全帽才能第一呀!

照片取材自網路

4. 整車防疫清潔組

在自行車各大展會和賣場中,除了自有品牌、代工廠商、維修工具、安全帽等專區外,未來應會出現「自行車防疫產品專區」。期待未來會推出防疫專用的噴劑,讓自行車騎士在開始騎乘和結束騎乘兩個時間點,可以進行徹底的消毒。也應區分出單次消毒,和具有較長維持時間的鍍膜噴劑兩種,來讓製造商、車店、和消費者,能在自我保護和公共衛生上盡一份力,人人有適當的工具可以主動出擊。

5. 安全社交距離偵測器

除了消毒為主的設計方向外,也應該在維持社交距離上進行新產品設計。自行車既有偵測工具繁多,舉凡功率、心跳、導航、速度、轉速等等。未來應針對偵測「騎車保持社交距離1.5公尺」的需求設計出新產品。只要將類似汽車盲點偵測的設備,尺寸縮小至可以設計入腳踏車車身,或設計入人身部品及穿戴上,就可以做到「保持社交距離騎車」的目的。

照片取材自網路

以上五個在疫情時代產生出防疫需求的自行車產品設計方向,有賴消費者的自我意識(如用簡單可以自製小物件,來達成相同的防疫目的),更有賴在材料科技以及產品設計的品牌和廠商能夠異業合作,來滿足市場和公衛的需求。特別是共享單車或公共自行車等領域更為重要。可惜,我們並非已經設計出這些產品,但我們仍在此提出思考方向,來給大家參考。

你還有什麼點子?可以讓自行車更符合防疫標準!歡迎提出和我們討論!

看更多

踏板上的修行

在無數次轉動踏板後,精神與肉體到達臨界點,身體在沸騰,思緒卻清晰無比,內心深沉而平靜,肉體有極限,靈魂無拘束,享受激烈的平靜,這是一種修行。

crossmenu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