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車產業的新希望 自行車設計教室

2021.7.01 週四
自行車製造產業在台灣深耕五十年,建立起產業榮景後致力於管理制度化和充實人力資源,而林老師就是其中一的第一線教育者。今天帶上了三位學員,來分享自身經歷。

一直有聽過林老師的名聲,巷口車為了一探究竟,邀請老師到我們的PODCAST節目中一起分享了他的想法和經歷。老師在自行車業界走跳多年,深深覺得自行車博大精深,但技術人員都是做中學學中做,所以漸漸從開發,轉為教育訓練。後來成為專職的輔導師並在大專院校成為講師,持續培養對自行車產業有興趣的學生,以及想要精進自己專業知識的在職員工。


自行車產業的教育訓練現況

台灣自行車產業,大多數的人都是入行之後才學習自行車的知識,歐洲卻在技職體系中會有自行車專業課程。不論你是念哪一個科系的,進入公司後才會在被分配到的部門開始從頭學習:到了品管部門,你才會學著怎樣將整個車架架上檢驗台,並且依序紀錄各項數據;到了技術部門,你才會開始接觸各項加工製程並且學會如何套用到3D製圖圖面上。

最多公司的教育訓練的方式,就是將自行車業界的廠商名錄(TBS及經緯雜誌)上的當年度主打規格產品拿起來一個一個零件了解;或是拿起SHIMANO每年度的技術手冊,將驅動系統規格更深入了解。很少有公司會有讓你鉅細靡遺循序漸進的課本,只能多問多筆記,時間久了就是你的。

neighbor-rider-巷口車-02-1

林老師因在業界經歷過這些後,決定要找到各種管道(如大專院校和工研院執行的教程),讓想要學習的年輕人,可以從自行車零件、整車維修實作、工廠主要機台製程和生產線,以及市場品牌、車種和簡史來讓學員對這個產業有更完整的概念,而非只專注在自己分配到的工作上,卻對其他部門或產業樣貌不甚了解。


自行車設計理論的同學們

我們有幸請林老師邀請了他們班上三名學員,在台中知名的自行車咖啡廳仁將Caffeterry來和巷口車聊聊。很驚訝地得知,這三位同學都是從IG廣告上得知工研院承辦勞動部產業新尖兵計畫,因此開辦自行車研發設計人才培訓班,進而在這個班上相聚。班上大多都是大學剛畢業的新鮮人,做職涯規劃的時候,找到了這個課程來找尋人生的下一步。同學們口中的林老師很有料,有耐心,並且總是會準備很多實際自行車和維修、量測工具,來讓學員用自己的手,了解各項零件和規格。不論未來是否會投入自行車行業,也不論到了組車廠、零件廠或者貿易商,都可以知道自己工作是屬於整個供應鏈中的哪一個區塊。

每個學員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有念工業設計系畢業的鍾同學,清大畢業的羅同學,也有多媒體系畢業杜同學。鍾同學因為工業設計系畢業背景,畢業後想要對自行車設計多了解而進入班上學習,因自行車相較於其他設計領域算是輕機械,在設計上可發揮空間大。

巷口車覺得以工業設計背景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往往工業設計的新鮮人進到公司後,都會花不短的時間直接成為工程圖繪製的勞工,但卻對自行車整體概念不足。鍾同學表示,老師實際給同學們練習保養維修的過程讓他知其所以然而為之,著實收穫豐富。羅同學從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文科背景的他藉由這門課才發現自己對於機械和工廠的興趣,每堂課都像是找到新天地一樣的讓他充滿熱情。杜同學則是從小出身在傳統自行車店的家庭中,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真的深入和參與其中,大學多媒體畢業後,看著家裡的一切開始思考是不是應該去起步去了解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論開始上課前的原因是什麼,大家在課程中循序漸進,從林老師不藏私的熱情上,正面積極並私下也會汲取自行車相關知識。這樣的充滿了青春的氛圍,讓巷口車邊訪問邊眼中含著淚。


不只期待同學們,也期待產業的美好未來

最後才發現,這三位學生已經在課程結束後立刻投出了履歷,立刻加入了這個自行車產業。A君去了某塑膠自行車產品的設計研發中心,B子加入了貿易公司學習做產業銷售第一線,C子則加入了間國際知名的零件商專門處理ERP系統的業務助理。知道自己目標一腳踏入這個產業的人堪稱少數。從林老師眼神中也能看出對這些學生的深深期許。

我想林老師已經正在做當初離開生產銷售供應鏈的期待工作了吧?自行車業界也不乏有著教育理想的前輩,如KHS的謝正寬董事長,以及PACIFIC CYCLE的林正義董事長,在台灣各地也有車店或者專業騎士利用中小學和如高雄的倉庫自行車學校的管道,將自行車設計知識,以及安全騎乘技巧帶給台灣的民眾。

林老師和三位學員臉上的笑容,彷彿讓我們對業界近年來的遇到的重重挑戰,有了新的期盼。

看更多

少女的魔法世界

當蜻蜓得知琪琪是魔法少女,擁有飛行的能力時,感到異常興奮不已,積極地想和琪琪當朋友,對自己的腳踏車產生大膽的想法:「我!想讓我的腳踏車飛起來...

熊大碎碎念-米其林上的自行車行業標準

年輕時看籃球就是單純看球,沒什麼想法。前陣子看球賽,邊看邊想:「為什麼籃框高度3.05米?誰制定的?誰說了算?為什麼大家都遵循這個標準?」

日治時代就有腳踏車隊

當時的人也可以參加「遠乘會」,這就像現在的車隊,一起騎車出去玩。要參加遠承會要交不少會費,就像是有錢人的俱樂部一樣。

杭州亞運主播台上沒聊的事

賽後自由車運動界人士大力疾呼台灣需要一個250公尺的室內自由車場,聲量大到像是把這個挫敗都歸咎於缺乏國際標準的250公尺場地,有些圈外人對此...

crossmenu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