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YouBike外送禮物 / 俄羅斯風格的Uber Eats
想從家裡騎車送生日禮物去幫史黛西慶生,短短兩公里不到的路程,花了3小時才送到。途中遇到有著南方小餐包的留日小廚娘,和室內設計師的皮革工場,最...
騎車和跳舞都是重心的轉換,因為失去而獲得,因為失衡而移動;我已經在路上,正在前進,即將抵達。屆時敬你一杯:salud!
我本來騎單車,就會主動戴口罩,防曬之餘,也為了不想吸入汽機車排放的廢氣。雖然明知外科口罩擋不住PM2.5,但能多少過濾掉臭味,我就倍感安心。
工程師就不一樣了:「騎單車戴口罩會不能呼吸...」「而且戶外騎車,應該有社交距離不用戴?」
身為一位優秀的國民,我差點徒手大義滅親。 先講結論,後來我們出門騎車都有戴好口罩,我肉身壓陣,確保工程師有遵照疫情指揮中心(aka. 老婆)的指示,全程做好防護措施。以下也與大家分享,我們在防疫期間騎單車與戴口罩的三個關鍵——
在台灣,依據CDC公告,第三級警戒「外出全程戴口罩」。
如果你仍然在騎單車通勤,在穿越城市街道、特別是停等紅綠燈時,可能無法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戴上口罩,絕對是最恰當,且最基本的防疫原則。同時,要意識到騎車時自己的雙手在摸什麼,避開五官所有的粘膜部位。
另外,就算是休閒運動而騎單車,也務必避免跨縣市移動。現在可不是騎單車一口氣上北宜公路,直攻宜蘭的好時機!保持活動範圍在方圓十公里內,便足夠涵蓋採買與運動的休閒需求。
「騎腳踏車運動會喘...」工程師還在抗議。我簡直要怒吼:「你是不能忍一忍嗎!」
不行,他不能忍。所以我們進一步討論如何戴了口罩,也能呼吸暢通。
台灣以⾜量的外科⼝罩供應,擋下第⼀波疫情⾼峰。我們已經知道,⼀般的外科⼝罩就有超過八成的防護⼒,如果進⼀步想要運動時能喘氣,我試了幾個⽅法。
為⼝⿐留出⾜夠空間,也確保包覆完整。但⼝罩架仍有固定重量,也許造成配戴不適,可能會像孫悟空遇到緊箍咒,平常就對眼鏡重量敏感的⼈,務必⼩⼼嘗試。
例如「⿂嘴⼝罩」、或是「⽣技膜立體⼝罩」。原則上、選擇有保護⼒的材質,加上適合的⼝罩形狀,也許就能找到你的單⾞⼝罩最佳解。
在台灣仍主推外科⼝罩的保護⼒,但這裡也補充美國⾃⾏⾞媒體的資訊,提供討論。部分建議是,在室內的運動場合,若進⾏固定器材的重量訓練,穩定呼吸狀態下,戴上N95⼝罩確保安全;⼾外移動的耗氧運動,則戴⽤兩層貼合臉型的布⼝罩,或是知名運動品牌專為運動員設計的透氣式⼝罩。
疫情開始後,我們就將⾨⼝清理出⼀塊空間,作為室內外的區隔,同時能擺放腳踏⾞。平安到家後,我們清潔的流程是這樣的:
我問⼯程師:「不然買個置⾞架放在家裡?」「當成室內腳踏⾞騎、前⾯放螢幕投影?」⼟炮DIY版的Pel〇ton,限制果然能激發⼈類無限的創意呀。
在不安的狀態中,在防疫措施的限制範圍內,維持鍛鍊強度,讓⾝⼼保持健康、良好的免疫⼒,是我們保持樂觀、⾯對疫情的⽅式。也想問問你,騎單⾞vs.戴⼝罩,抖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