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琦畫圖說故事 - 拾荒者

2021.11.04 週四
人生如果可以像腳踏車一樣修復,漸漸恢復昔日應有的丰采,成功完成一場器官微創手術。

自從爸爸生病之後,我常常獨自坐在路邊看著人來人往,每個人都很努力的生活,忙忙碌碌;反反覆覆,在紛亂的社會百態中流轉,有人騎著UBIKE上班或上課,有人排隊買早餐,有人負責整個城市的交通秩序,有人睡在醫院前的廣場,有人還在努力辛苦的拾荒。

拾荒者在資源回收的體系中被層層剝削,他們多數是貧窮的弱勢社群,出現於街道、市場、隱密後巷等,從人類社會產生的廢品中,尋找剩餘價值,即使每天不畏天氣酷熱或風雨,所換來的僅僅只夠簡單裹腹。

有次與朋友約在公園見面,他剛好買了兩大罐豆漿,想送一罐給正在翻垃圾桶的拾荒者,拾荒著露出驚喜的表情,但是後來拒絕,搖搖頭小聲的說:「家裡沒有冰箱,帶回去也會壞掉」,轉頭牽著龍頭已損壞,無法達到煞車制動的腳踏車。

整台車搖搖晃晃,雖然是電鍍製龍頭也經不起歲月催殘,拼湊著勉強合用的零件,輪胎也已龜裂破損,腳踏車貨架上面裝著新舊不一的紙箱,遮蔽其斑駁痕跡也略顯滄桑,這些都是拾荒著賴以維生的財富。

許多回收物對於較年邁的拾荒老人而言,更是沉重的負荷,推著比身高還高的回收物,穿著破舊的雨衣撿拾廢紙箱及金屬罐,拾荒的時候有人像丟垃圾一樣丟在拾荒者的身旁,灑水車也毫不客氣的經過,拾荒者腿腳很不方便,拚命地踩着銹蝕腳踏板,孤寂的身影似乎也早已習慣。

好心的年輕人在上坡處幫忙推了一把。

從前,家裡的物件如果壞了,人們都習慣性地拿去修理,雨傘、衣服、鞋…似乎什麼都可以拿去修,師父們反覆琢磨修補的合理位置,增加物件的剩餘價值,就像是神奇的藝術家,而腳踏車當然也可以。

人生如果可以像腳踏車一樣修復,我想整輛車最重要並且手續最繁複就屬車架,如同人的本體,而輪胎承載壓力過高,組織變得比較薄弱、鬆軟無力,再補胎,像是補強內臟與皮膚之間的薄膜,輪胎防塵蓋經由砂輪拋光,亮光漆包覆隔絕空氣和水分的傷害,實現最小的花費達到最大的效益,換點零件疏通油路,前煞車不是裝飾品而是保命的器具,漸漸恢復昔日應有的丰采,成功完成一場器官微創手術。如果一切還有機會重來,需要時間去沉澱,擦乾眼淚,因為比眼淚更有溫度的是重新開始的勇氣。

「請問,可以幫我回收這個塑膠罐嗎?」

「好啊。謝謝,謝謝妳,謝謝妳喔!」

讓人感到振奮的是,他們沒有放棄人生啊!只是在邊邊角角的舞台,被社會冷落、排擠或孤立,因為我們不夠寬廣,使得他們很邊緣化,即使沒有高檔單車的尊榮,卻有著樸實無華的恬靜。

單車也好,人生也好,使之長久的最好辦法就是珍惜,很多時光也許無法重新做決定,但我們的內心,可以依舊保持著這份善良美好,能在關鍵時刻拉身邊的人一把,誠誠懇懇地學習換位思考,互相尊重,欣賞彼此對於生命的執著,重拾信心慢慢來,

一切都會好起來。

看更多

關於環法自行車賽事的五四三

舉行於每年七月的環法自行車賽事已經結束了,談論關於自行車賽事或是與之相關的運動項目訊息,我顯然是比不上各位巷口車讀者大大專業,只能在賽事之後...

crossmenu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