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就有腳踏車隊

2021.12.09 週四
當時的人也可以參加「遠乘會」,這就像現在的車隊,一起騎車出去玩。要參加遠承會要交不少會費,就像是有錢人的俱樂部一樣。

台灣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腳踏車。有些人將腳踏車當做交通工具,但更多人將騎腳踏車當作休閒運動用品。大家都知道台灣生產的腳踏車聞名世界,全球兩間最大的腳踏車公司,巨大和美利達都在台灣。今年因為疫情,許多產業受到影響,但是腳踏車卻賣得比往年好,因為大家出門不敢坐公車,反而促使台灣腳踏車出口量變增加。自從日本時代引進腳踏車到現在,腳踏車隊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政府為了管理腳踏車又做了哪些事情?過去的腳踏車長什麼樣子?我們來談談腳踏車的故事。

 腳踏車的台語叫做「自轉車」、「鐵馬」或者「孔明車」。「自輪車」和「鐵馬」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腳踏車也叫「孔明車」?聽說孔明坐的馬車,由一匹馬拖著跑,車子只有兩個輪子,只能坐一個人。

幸福牌腳踏車

因為腳踏車和孔明的馬車一樣,是一人座的兩輪車,所以也稱為「孔明車」。此外,「孔明車」是北部人說的,在中部叫做「鐵馬」,南部是「自轉車」。後來「自轉車」與「孔明車」的說法,漸漸不再使用。


腳踏車從1900年開始由日本人引進台灣,最初是鐘錶店販賣的商品。為什麼鐘錶店賣腳踏車?當時的鐘錶店是賣高級、進口、且和科技有關的物品,除了時鐘、手錶,照相機和眼鏡也都在這裡買得到。所以最早賣腳踏車的商店是鐘錶店。在1920年時,全台北每700人才有一台腳踏車,但是1930年已經每三戶就有一台了,可見腳踏車增加的速度很快。所以在日治時期已經是台灣相當普遍的交通工具。當時因為腳踏車會被偷,又時常發生車禍,所以日本政府也會進行交通宣導,在學校教學生騎車要靠左,晚上車子一定要開燈。為了方便管理腳踏車,由地方政府發腳踏車牌照和課稅。

本町通(今重慶南路)亭仔腳的自行車。(翻攝自台北探索館)
允期車行展品

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後,繼續收腳踏車牌照稅。

當時繳交腳踏車牌照稅時,還須驗車,檢查是否裝設車燈、車鈴。因為腳踏車牌照稅是地方政府負責,所以若搬家,腳踏車也要更改登記地址。國民政府為了減少腳踏車失竊的案件,在1953年發行新式雙層腳踏車牌。這塊車牌不僅比較大,而且有兩層。上層是藍色的號碼牌,主人停車時要拆下攜走,露出下層用紅色寫「停用」的牌子。要騎車時,再把藍色的號碼牌裝回去。因此,若在路上騎的腳踏車,沒有藍色的號碼牌,就可能是贓貨或者未繳牌照稅。但是為了裝新式的牌照,相當麻煩,政府為了18元的牌照稅,要花很多人工和成本,民眾也為了一年一次的驗車和換牌花很多時間,後來就沒有再徵稅了。


除了管理和制定交通規則,日本人也在台北規劃新的車道。當時很出名的三線道路,也就是在路中央設立兩塊種草種樹的安全島,將馬路隔成三部分。中間是四輪汽車行的,兩側則留給行人和其他的車子,像腳踏車和三輪車。因為道路寬廣,有人行道,人和車不用擠在一起,安全島上種樹,所以三線路很漂亮。後來台灣自由戀愛變多後,三線路變成年輕人晚上散步約會的地方。鄧雨賢和周添旺的《月夜愁》唱的就是三線道路:「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那未來心內真可疑」。

東三線特展展品

早期的腳踏車已經有分類,當時載貨、做生意用的腳踏車叫做「武車」。武車的車身比較大也較耐重,較常是農夫和勞工使用。但是因為不便宜,一般人也要儉腸斂肚,才有辦法買一台腳踏車來載肥料、飼料、或是載田裡工作需要的用具;比較有力的,還可以用來載上百斤的米。另外一種車叫「文車」。文車就是一般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像醫生出診、教師去學校、或是警察巡邏都騎腳踏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台灣郵差也騎腳踏車。他們有時一天要騎上數十公里。有了機車以後,送限時信的郵差才改騎摩托車,但是一般平信還是用腳踏車送。一直到1990年代,中華郵政開始逐漸都改為騎機車送信,聽說,還是有不會騎機車的郵差繼續騎腳踏車。除了送信之外,送貨的人也都會騎腳踏車。早期產婆常會騎「自轉車」去幫人接生,他們騎的腳踏車因前桿成圓弧形,所以也有人叫他們騎的腳踏車是「產婆車」或者「大肚仔車」。

但是自從汽機車變多,公共汽車越來越普遍以後。腳踏車就不再是交通工具,反變成運動和旅行活動用品。 這樣的發展是一方面為了改善交通和環境汙染的問題,政府鼓勵大家騎腳踏車,另外一方面,騎腳踏車變成流行的休閒運動。從此以後腳踏車已經不分文、武車,1980年代開始有越野車、登山車、後來有公路車,有一陣子很流行可以摺收起來的小輪腳踏車。

現在很流行的腳踏車比賽和腳踏車協會或者車隊,其實在日本時代就有。台灣第一場全島腳踏車比賽是1910年在台中公園舉辦,後來持續舉辦,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以後,三民主義青年團、台北市腳踏車公會也都舉辦腳踏車賽,參加得名的人除了拿到不少獎品之外,名字而且還會被登在報紙上。當時的人也可以參加「遠乘會」,這就像現在的車隊,一起騎車出去玩。要參加遠承會要交不少會費,就像是有錢人的俱樂部一樣。陳晉柔的書上就記載,1910年春天遠乘會的活動安排如下:早上7點半在台灣鐵道大飯店,現在火車站前新光摩天大樓集合。8點出發,先騎到圓山休息一下,再到北投車站前喫茶,最後騎到淡水俱樂部吃午餐、看表演,下午4點才騎車回家。這樣一天要一圓,算當時很昂貴,有錢人才能參加的活動。


很多人應該聽過或看過一部2007年的電影《練習曲》。這部電影就描繪一個聽障大學生,決定騎腳踏車從高雄沿東海岸騎到北部的環島旅程。電影讓大家看到台灣的風景,也介紹許多鄉鎮的人和故事。這部電影,讓很多人開始騎腳踏車環島。現在除了各地有許多腳踏車隊之外,也有旅行社專門安排國內、國外的腳踏車旅行。

早期有些保守的家庭覺得跨騎腳踏車的姿勢,不適合女生,所以禁止他們的女兒學騎腳踏車。其實腳踏車早期在歐美也有相同的問題,美國南方城市甚至禁止女性騎腳踏車。所以不少人都認為騎腳踏車是讓女性更自由,健康的活動。除了外出趴趴走更方便之外,女性穿著的衣服也因為騎腳踏車而改變,從束腰、長裙變成褲裝。


過去看我老一輩的人騎腳踏車是左腳先採著一邊的踏板,把車推動,跟著車小跑幾步後,另外一隻腳才跨過,坐上椅墊。一直都覺得這個上車的招式很厲害,但是卻怎麼都學不會。不知道你會不會用這個方法上腳踏車?另外,也很想知道,為什麼過去的人習慣用這個方式騎腳踏車?你若知道或者有想到可能的原因,請到台灣人台灣事的臉書和大家說明,應該很多人和我好奇。

參考書目:陳柔縉,2007,《囍事臺灣》,台北:東觀國際

看更多

虎頭埤阿勃勒

每年這個時節,正是黃金雨紛飛飄落,染黃台南這片文化古都。

Rod爸爸的幻想 / bupa bike (上)

2020年3月起自行車,電輔車的前後座可合法載4歲及6歲以下兒童的法規通過後,多了一個可以載小孩的交通工具,除了合格的兒童座椅考量之外,一台...

crossmenu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