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碎碎念 - 沒騎車的可能不理解,論腳踏車的人因工程

2022.6.02 週四
今天熊大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前陣子和朋友們討論過,動力車行業對自行車設計可能有些不理解的部分。

熊大問大家幾個問題:

一台汽車是1.2噸還是1噸?你感覺得出差別嗎?不過,一台自行車是10公斤還是8公斤,你肯定會感受到差別!

一台汽車的避震器阻尼調多了10公斤還是少10公斤,你未必感覺得到;但一台自行車,前叉的阻尼改變了一丁點,你一定很容易感覺得到!

一台摩托車的轉向和輪鼓用什麼等級的軸承,你感覺得到差別?但一台自行車用的軸承等級不同,卻會比摩托車更容易感受得到!

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因為自行車(含e bike)是人力驅動,而不是其他動力驅動的。而這就是熊大今天想討論的主題!

用自己的身體感受腳踏車數據

一台車加了腳踏、曲柄、鏈條(或軸傳動及其他人力驅動的傳動套件),一旦由人力驅動後,某些參數會突然變得重要起來,體感差異變得更明顯。真的騎過車,體驗過各種參數變化後才能理解。比如車架剛性、重量、零件等級(比如幾段變速、機械或油壓碟煞、軸承等級)、減震係數等。不是說這類參數在動力車當中就不重要,只是體驗感受不會那麼明顯而已。在動力車領域容易被討論的,反而是排氣量、馬力、百公升油耗、汽缸數、手自排、氣囊數等數據。

取材自網路

熊大有一次參加自行車環島活動,當時騎的是26吋輪徑的硬尾山地車。記得騎到有一段路是熊大開車時經常會經過的路,第一次用自行車騎上那條路時,熊大驚訝的才發現,原來自己常開車經過的路是個很緩的長上坡!為什麼以前沒發現呢?很簡單,因為之前開車是汽油驅動,現在騎車是人力驅動,而你的腳會告訴你,這是條上坡路!

自行車獨有數據-車架幾何

我們再來聊車架幾何,這也是動力車行業不太容易理解的自行車技術點之一。幾何是一門專業很深的技術活,取決於設定者對產品類別、騎行運動、目標族群需求之間的全面思考,以及理解深度。兩岸三地這麼多的自行車從業人員當中,能把幾何學摸熟的人非常少,而要能各車種的幾何設定都有相當功力的,就更少之又少了。

車架幾何就像鞋子和衣服的版型,有寬也有窄;你可能說不出來哪裡有問題,但一定感受得到舒服不舒服。有些品牌的衣服就是能做到既合身好看又不壓迫,讓身體不舒服;有些鞋子的版型就是好穿好走。其中的秘訣之一,就是該品牌對版型細節的講究。所以衣服、鞋子會區分尺寸甚至分版型。比如褲子有大中小直筒、衣服有修身寬鬆、鞋子有寬楦窄楦有扁平足支撐型。

那為什麼大家會覺得自行車幾何設定都差不多?挑選適合的車架尺寸不重要呢?自行車是人力驅動的,因此當人體在一個不舒適的姿態下,長時間施力就可能導致肢體伸展不充分,或過度伸展提高受傷的風險,再怎麼用力騎但效率就是不佳。

取材自網路

去年一家剛進入e bike行業的異業,他們第一台推出的e bike,是平把公路車搭配all in one後驅電機(咦?這線索好像太明顯了哈哈哈)。他們一位資深工程師以前是汽車業工程師,他問我一個問題:「自行車有沒有可以通用所有車型的完美幾何?」顯然他們正在研究幾何設定的問題。我反問這位工程師,請問汽車有通用所有車種的底盤參數嗎?當然沒有!SUV、跑車、轎車的使用場景和需求不同,底盤參數肯定不同啊!那為何你會問我自行車有沒有完美幾何呢?公路車、山地車、城市車、旅行車的幾何應該一樣嗎?怎麼會一樣呢!更不用說,氣動公路車、全能大組車、越野公路車、耐力公路車、混合公路車、速降山地車、耐力賽山地車、全地形山地車、林道山地車、XC競賽山地車、土坡車、表演車等等等等;有這麼多車種分別,幾何會一樣嗎?

你明知衣服、鞋子分尺寸版型、汽車車種不同,底盤參數就不同,那為什麼會覺得自行車幾何不重要?覺得可能有通用所有自行車的完美幾何?根本原因就是,你自以為自行車很簡單,沒有技術含量;因為你不是真的理解自行車是有多種運動型態,和多樣的使用場景及細分多車種。

各種需求帶來差異

那為什麼比如在兩輪動力車領域,幾何設定對體驗就沒那麼明顯差別呢?因為一樣的原因:動力車不是人力驅動。幾何對身體姿勢的重要性,不是那麼明顯能感覺到(注意,熊大不是說不重要,而是非人體驅動因此較不容易感覺到)。騎動力車由於不是靠自己的腳發力,就像穿著不合腳的鞋子但不承受壓力與動態變化;而騎自行車或e bike這種要靠自己的腳踩踏施力,就像穿著不合腳的鞋子去爬山,你會很明顯感覺不舒服。

行業內其實有些幾何設定相關教材和說明,但那些都是基礎知識。幾何的調校細節,還是仰賴設定者的思考深度廣度而定。幾何就跟剛剛說的版型一樣,消費者不會了解這麼細,但對騎士體驗的影響,卻是真實存在的。而這種細節對一個品牌、產品口碑有沒有影響?

其實鞋子衣服尺寸版型、汽車座椅設計與調節、自行車車架幾何、剛性重量比、避震參數這些,都是人因工程的範疇。不是不重要,而是看設計的人有沒有考慮到這些細節;設計產品時有沒有從人因工程的角度對產品體驗做深度思考。

取材自網路

現在大家熱烈討論的e bike:讓自行車加上電力,成為電動輔助自行車。有了電之後,某些傳統自行車的參數對體驗感的重要性會被弱化。其中某些電相關參數會被關注是一定的,這也是一個產品經理應該要考慮到的。一台傳統自行車加上電控系統後,幾何參數不變是對的嗎?如果你覺得不需要改變,不能說這樣就有錯,只能說若考慮得足夠細緻,就可能會帶來一些改變。

比如說原本的幾何是有利於爬坡,但下坡就無法兼顧。有了電力輔助之後,是否改為讓下坡操控更穩定的幾何設定會更好呢?如果沒想到幾何設定對上下坡的影響,沒有想過有電輔和沒電輔之間有哪些參數可以進行優化,那就不會找到新的答案了,對吧?

人因工程的重要性

能深刻理解人因工程之於這項產品的重要性的人相對較少,不代表這項產品並不需要考慮人因工程。很多事情消費者當然不了解,但體驗的區別卻是真實存在的。

人因工程對產品體驗重不重要?

人因工程對品牌口碑重不重要?

所以瞭解了嗎? 其實只是因為不同品類產品,考慮的人因工程內容不同而已。熊大希望進入這行業的從業人員,身體力行去騎車;多體驗不同的騎行場景和產品型態,而你的身體體驗,就會告訴你自己差別是什麼。騎起來吧!騎過、比較過才會知道動力車一旦變成人力驅動之後,那些原本沒意識到或覺得不重要的參數,就會在你的眼前突然變得重要起來!

看更多

Rod爸爸的幻想 / bupa bike (上)

2020年3月起自行車,電輔車的前後座可合法載4歲及6歲以下兒童的法規通過後,多了一個可以載小孩的交通工具,除了合格的兒童座椅考量之外,一台...

crossmenu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