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騎士因為疫情只能活在夢境中
台灣腳踏車休閒的愛好者,最近一定很痛苦。雖然心裏知道是必需的,但盡量不要出門的限制,總是心裡難受。不過人們總是可以找到出路,更何況是愛好自由...
跨界 產品/平面/插畫 設計師。喜歡不務正業地穿梭於巷弄之中閒晃散步,觀察大街小巷的交通工具與其使用狀況,想像並記錄並想像下它們曾經發生的故事。
某次到朋友家拜訪,恰巧看到他收藏的這台早期的捷安特貨車(cargo bike),第一眼看到這台車就被它前後呼應的貨架設計吸引了目光,而且前小後大的輪徑配置顯得頗具趣味感,整體直線流暢充滿機能性的造型彷彿就是在說著:『我很強壯,可以載很多東西唷。』於是請求朋友是否能把這台車割愛給我,想當然立刻被拒絕。不過這台車就一直記在心裡頭等待著有朝一日來臨的緣分,沒想到沒隔幾個月,朋友來電又收到一台同款但狀態較差的車,問我想不想整理,立刻掛了電話驅車把這台車載了回來。收回來的這台捷安特貨車上還有原車主貼上『頭文字D』裡的藤原豆腐店(自家用)的貼紙,
和cargo bike的形像和功能性也很符合,於是就想把原漆和原本貼紙都保留下來,再更新了一些損壞的零件,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了變速,加裝了別具風味日本工廠小木箱和可愛的鈴鐺,一步一步變成居家附近買菜、買咖啡、與領網購包裹的交通工具。
字面上來看『cargo』就是貨物的意思,簡單地說即是利用腳踏車來搬運貨物而逐漸衍生出來的車種。為了裝載各種可能大小的貨物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型態,
貨物放在那裏、貨物的尺寸、貨物的種類,可能都是影響車架型態變化的因素,而各種發展出的樣貌,也符合著產品設計中常使用的『型態跟隨機能』方法,產品想要怎麼樣的功能,就從這個功能來構成這項產品的外觀;單車想要運送怎樣的貨物,就從這樣的需求來決定單車的造型。就單車融入生活的觀點來看,cargo bike可以說是最貼切的車種了,從一開始搬運物品從一處到另一處的需求,發展成各種面向,比如說載寵物出遊,或是運送商品到定點進行販售型為,甚至於變成咖啡單車、餐車的微型單車創業的型態需求。為了滿足使用者各種生活上的需求,cargo bike多元的型態也是融入各式各樣生活的依據。
在疫情剛開始爆發的期間,由於政令宣導儘量減少外出,一週一次騎著這台單車到附近超市去購買民生物資的過程就變成週間能到戶外運動透氣的時刻,在當時鬱悶的氛圍中騎著單車在沒甚麼人的道路上,往返的路程是唯一療癒身心的時刻,騎著這台老捷安特貨車不但滿足生活上的搬運物品需要,也讓隨著輪子轉動一邊前行的我感受到單純的快樂。目前這台貨車我最常騎去的地方就是早餐店了,每當不停踩踏著踏板伴隨著汗水落下時,總會興起一個念頭『等會又可以多點一份蛋餅蘿蔔糕了吧。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