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AL BIKE攀岩車小小說

2024.2.08 週四
TRIAL BIKE 是甚麼呢?自古台灣有人稱為攀岩車或是技術腳踏車、技術單車,這個運動應該在台灣存在了30年,由於其車型設計用途較為侷限(就是很難騎啦~),對於腳踏車接觸了一陣子的朋友可能稍微聽過但也沒有實際看過或接觸過這項運動。

阿哲

1.台北市極限運動協會 理事長
2.中華電信-宏華國際 台北查修隊長

單車工作經歷:
創立亞東極限運動社
Newtrialstw studio
2017-2019 UCI 世界錦標賽&亞洲錦標賽 台灣隊領隊
創立台北市極限運動協會
創立台灣越野自行車聯盟協會
2019 UCI亞洲錦標賽 TRIAL ELITE 第六名


自1970-1980年代由MOTO TRIAL技術摩托車演變而來,賽車運動在歐洲非常盛行,其中MOTO TRIAL技術摩托車是一種在歐洲,尤其在英格蘭與西班牙是相當風行的運動,是一種運用自身平衡以及對機械動力的掌握度通過各式各樣材質設計的關卡障礙或技巧路線,可能會是一條天然岩石與河流組合而成的越野山坡地或是人工搭建的水泥墩、電纜盤、貨櫃輪胎等等人造道具組合而成的路段,其中歷史最悠久著名的活動應該是一年一度Scottish Six Days Trial,參加者須要在山壁用摩托車爬行各項天然岩石路段連續比賽六天,對選手的體力,技巧以及意志力都是非常巨大得考驗。

由於當時科技與金屬材料等等因素,技術摩托車動則80-90公斤,對於青少年相對吃力,其中來自西班牙的摩托車品牌[MONTESA]的老闆[PEDRO PI]為了讓兒子可以較為輕鬆地練習MOTO TRIAL的技巧,根據摩托車的幾何加以簡化修改製作出一台前後20吋輪徑的單車讓兒子練習,可能是當時對手很少吧(!?),又或者是老闆的兒子很努力,這台特製的單車拿下了當時候的冠軍,老闆也順勢推出了曾經叱吒風雲的TRIAL BIKE攀岩車品牌[MONTY],而那位騎車的選手[OT PI]其與生俱來的攀岩車天賦與努力不解多次拿下1985-2000之間的世界冠軍頭銜,成為一代攀岩車傳奇。

攀岩車的設計與外型

由開頭的攀岩車現代設計與MONTY阿北40年前的設計可以很容易地發現設計的差異

最大的區別就是椅子去哪裡了???椅子被偷走了~~~

自腳踏車發明自今,座椅可以說是單車不可或缺的存在,適當的單車座椅讓騎乘者在使用這項載具時能夠穩定並持續地高效踩踏。一開始的攀岩車設計也仍然設計有座椅可以使用。

為何攀攀的椅子被偷走了呢?其實是因為攀岩車這項運動長期站立騎乘且需要透過各種大量身體的位移來製造前後輪抬升通過障礙物,大量身體的位移表示車手需要大量的車輛站立使用空間,座椅的存在反而對於使用者造成一定的阻礙(胯下痛),所以1990-2000左右攀岩車的廠商將椅子設計越做越小,因賽場競爭,除了車手較勁,廠商也在重量上面斤斤計較,大約在2000年前後,開始有攀岩車品牌將座椅移除,從此也宣告TRIAL BIKE正式進入無座椅時代,車手們紛紛成為無椅之徒。

而攀岩車起初設計為前後20吋,與其他自行車項目相同,因使用者可能有150公分-190公分的差異,漸漸的運動競技分類成20吋攀岩車與26吋攀岩與街頭運動24吋

20吋攀岩車:

如圖所見,這台車沒有椅子,車架材質可能會使用碳纖維、鋁合金或少數鋼管,因盡可能輕量化的緣故,有的品牌設計會設計車架碳纖維,因攀岩車運動過程有相當大程度失誤可能,為了避免碳纖維耗損減低強度,有的品牌為了兼顧耐用度仍採用鋁合金車架,並以碳纖維硬叉、碳纖維車把龍頭作為輔助,搭配單層顆粒外胎與輕量化內胎(由於較低胎壓與單層鋁合金輪框切削設計,無內胎在攀岩車並不流行),因選手的需要可以選擇前後碟煞或是前輪圈煞後輪碟煞,20吋為了追求極致的抓地力,大多數廠商設計前輪406(20")後輪387(19")配上加大胎高胎寬2.5或2.6的外胎。

26吋攀岩車:

還是如圖所見,看起來就是輪胎比較大,通常尺寸為前後輪皆為26吋,常見的材質為多為鋁合金、少數會製作碳纖維車架,若想要輕量化一樣會搭配碳纖維前叉、車把,外胎搭配也會加寬後輪胎寬來增加接地面積,通常會搭配前26X2.0 後輪26X2.5的輪胎款式。

觀察圖片會發現在這個碟煞當道的時代,26吋攀岩車的煞車系統常常是配置前後夾煞,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攀岩車使用環境常常需要單輪急停或單輪跳遠、跳高等動作,因目前攀岩車的發展輪組皆為鋼絲編輪組,較大的輪徑如果需要單輪急停,在輪胎接觸障礙物的瞬間會因為鋼絲傳遞的因素造成碟盤、花鼓與輪圈晃動而造成騎乘的些微不穩定感,所以時至今日,除極少數品牌會推出碟煞車架,大部分攀岩車品牌廠商在耐用與剎車力道兼具的概念下仍選擇前後輪皆使用油壓夾搭配削磨過的輪圈,其中非常感謝知名自行車煞車品牌MAGURA至今仍生產油壓夾式煞車將近30年(有沒有40年我不是很確定..可能需要MAGURA來幫忙回答),近乎9成以上搭配夾式剎車系統的攀岩車皆是採用MAGURA規格的固定座與剎車卡鉗。

(註釋~削磨過的輪圈:從概略物理因素得知,粗糙面與對應的橡膠可以帶來較大的摩擦力,大多數使用夾煞的攀岩車,無論出廠設定或是自行調整皆會使用砂輪機消磨輪圈製造大量的輪圈粗糙面,世界各地的攀岩車店或是攀岩車騎手大概會是全自行車界裡面最常使用砂輪機的運動種類)

24吋攀岩車

最早是因為攀岩車就算在全世界仍是稀少動物與運動,常常有興趣的車友想嘗試但不得其門而入,買不到車自然想要自行改裝,很多車友就使用單避震登山車車架、土坡街道車架裝短行程(80mm-100)的避震器或是鋼質硬前叉來組裝屬於自己獨特的攀岩車樣式登山車,也因為組裝想法差異,就算是同一台車架,不同的車主通常騎乘感受就大相逕庭,選用的車架尺寸通常使用14吋或15吋的車架,輪徑則採用24吋或是26吋搭配高角度車把與有抬升量的龍頭,因通常騎乘較需要速度輔助,煞車系統通常選擇前後碟煞較可以保留一定使用線性與煞車力度,通常有椅子但沒什麼用,最大用處是不會被人問說是不是太窮買不起椅子。

街攀可能最讓人知名的人物就是目前登山車品牌SANTA CRUZ贊助的 DANNY MACASKILL

2009年的時候向世界發出了最轟動的爬樹後空翻讓人了解到這融合了TRIAL以及BMX、DIRTJUMP於一身的攀岩車風格進而衍生出這項獨特的單車種類,騎乘街攀的朋友通常會使用大量豚跳、前後輪獨輪滑行(Manual或是Nose Manual、急停加上轉體前後空翻,搭配上貫穿式剎車通常可以使用TAILWHIP或是FOOT JAM TAILWHIP等BMX招數搭配上24吋的車體,整體騎乘感算是相當華麗,練習的過程因同時要練習攀岩車與BMX技巧也是備感艱辛。

當時影片之中騎乘的品牌就是在街攀車界一爆而紅的INSPIRED,據車界工廠傳說其鋁合金車架需要烤漆7遍才能通過品管QC,算是對於品質相當考究。

TRIAL攀岩車的運動進行方式與基礎規則

TRIAL BIKE攀岩車的比賽是參考自MOTO TRIAL,主要是考驗車手的平衡、掌握技巧和敏捷度。簡單的規則是使用前後輪通過障礙路段來完成關卡,通常賽事限時2分鐘路段或賽事期間不依靠單腳、雙腳踏地或其他身體過車輛零件通過障礙路段極度考驗車手耐力與爆發力,耐性不好的人常常會生氣亂丟車,車壞了就在路邊修車。因關卡設計通常非常緊湊,可能可以在3坪-5坪之間就能設計出一個略有難度的關卡,所以車手通常很難全程保持高速前進,通常需要慢速且穩定的平衡能力與肢體協調性才能通過關卡,以至於通常觀看攀岩車車手騎乘,通常9成以上的時間都是站立騎乘為主。

目前國際上大略分為兩個國際自行車組職辦理關於TRIAL BIKE賽事

UCI 國際自行車聯盟:TRIAL為UCI 正式自行車運動分項,與其他運動分項相同設立有世界錦標賽、洲際錦標賽、世界盃,世界錦標賽與年度積分冠軍同樣可以穿上象徵榮耀的UCI彩虹冠軍衫,運動細項設立有20吋與26吋組別,各分別有男子ELITE(菁英)、男子JUNIOR(青年)與女子ELITE(菁英)組別、近年常態賽事設計預賽與半決賽、決賽,設立六大關卡,除傳統設計扣分規則另為鼓勵參賽者不要因為扣分太灰心改設立通關加分制,由選手通過指定關卡獲取分數,由最終關卡分數高低排列名

BIU攀岩車國際聯盟:由技術摩托車MOTO TRIAL組織與攀岩車品牌MONTY共同設立,以商業模式主推攀岩車國際賽事,各國若希望舉辦BIU賽事可向BIU組織付費申請掛名,賽事分類依車種分有20吋與26吋,部分賽事會將20吋與26吋共同舉辦,與UCI最大的差異在於,BIU的規則允許使用踏板與車架底板輔助通過障礙路線,但在攀岩車品牌MONTY停止攀岩車產品銷售後,BIU的國際影響力已大大減低,目前大多賽事集中在歐洲區域,不過BIU賽事有35歲以上才能參加的大叔組,如果有機會很想要去玩玩看。

以下分享一些攀岩車基礎比賽規則與方式的簡要概述:

場地設置:
比賽場地通常是一個充滿各種障礙和障礙物的區域,如巨石、木箱、管道等。這些障礙物形成了各種難度的區域,車手需要在這些區域中行進,還未有概念的朋可以想像大概進行的方式會有點像是跑酷與極限體能王(古代是百戰百勝)那樣的運動形式。

分區制度:
比賽場地被劃分為多個分區,每個分區代表一個具有不同難度的障礙區域。車手需要在每個分區內完成特定的障礙挑戰。

比賽方式:
車手依序進行比賽,每一輪比賽包含多個分區。他們需要在分區內盡可能完成所有障礙挑戰,以獲得最低的罰分。

計分方式:
罰分是根據車手在挑戰中犯下的錯誤而給予的。例如,觸碰到障礙物、腳觸地、時間超過等情況都會導致罰分。完成挑戰越快且越少犯錯,車手的罰分就越低。

時間限制:
每個分區通常有一定的時間限制。通常會限制2分鐘,可能會因為場地設計延長或是縮短,如果車手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挑戰,則會被給予相對應的罰分或處罰(喝酒一杯)。

技術裝備:
通常比賽因路段中布滿各種障礙物,車手若失誤很容易碰撞障礙,賽事規定一定須配戴安全帽,若車手有需要可配戴護甲與全罩安全帽(但通常因為速度慢過於悶熱以及下巴護罩會抵擋視線,通常車手會選擇極限樣式安全帽或是登山車半罩帽。

另外練習的過程之中很容易敲擊小腿,所以也有相當建議配戴護脛

以上是攀岩車的簡短說明,在台灣這個運動已經存在超過30年,你可能聽過他也可能從來沒聽過,台北市極限運動協會在還未創立協會之前已經有很多夥伴與前輩舉辦賽事與從事這項運動超過15年,國內與海外有非常多的登山車選手、BMX選手曾經都接觸過TRIAL攀岩車,從攀岩車獲得的單車技巧都能夠讓他們在MTB、BMX甚至是場地車與公路車都能有顯著的幫助(我最近跑去騎PUMP TRACK 我覺得跳跳台也是有幫助啦~)。

攀岩車一直努力在台灣發展,目前期許是一年一場活動賽事,去年我們的比賽是一邊吃烤肉一邊比賽,不知道現在看文章的你會不會想要在新的一年一起來湊熱鬧。

據說今年台北國際自行車展的會場內,將會出現屬於台灣MIT的秘密攀岩車,如果到時候來的及趕出來,就可以讓大家展示以及試用,歡迎到時候在會場用秘密攀岩車來一起跳一跳蕉流交流。

如果之後老闆願意給我一些篇幅,希望可以再分享一些關於台灣TRIAL BIKE與BIKER將近30年的記事,我寫完一半了,希望剩下的故事可以趕快寫完。

我是台北市極限運動協會的理事長 尚哲

除了做極限運動賽事與活動,我也是一個從出生就在TRIAL世界裡長大的小孩。

感謝大家的觀看,對於攀岩車有任何想法歡迎與我討論

看更多

放下但不放棄 / 我的ME+我的夢

其實ME.plus Concept的開發過程,完全就是一個任性機械工程師的亂搞。這樣的狂妄,意外地讓我吸引到一群強者朋友的支持;不過就像某網...

杭州亞運主播台上沒聊的事

賽後自由車運動界人士大力疾呼台灣需要一個250公尺的室內自由車場,聲量大到像是把這個挫敗都歸咎於缺乏國際標準的250公尺場地,有些圈外人對此...

crossmenu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