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西屯七期重劃區的豪宅對面的區域裡,有著一片純樸寧靜的教師新村。50年歷史的兩層樓宅舍間,有一台台居民的日常腳踏車。歲月推移,層層痕跡堆疊,記憶也跟著偶而斑駁漸漸回到我們腦海裡。
一開始在IG上看到廣告,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的緣故就去報名,頭一次參加有達人領騎的活動,欣賞滿山的桐花與大溪老街的風華,走訪少有人知道的暗巷與通道,聽達人講古說百年前的故事,邊騎邊看風景,這段旅程是最適合騎腳踏車的。
在這個四處都在都市計畫的城市裡,這個綠意盎然的社區中依舊充滿著滿滿的人味和準備晚餐的香味。
一個都會中的公園,不只是運動的人才會在這出現。規劃了一整排的自行車停放架,讓各式各樣的車子一台台,在舞台上閃閃發亮。
穿梭城市巷弄間不受到單行道阻礙,順利完成吃飯大事,阿倫看似凌亂的髮型跟騎腳踏車沒有關係。就讓他來告訴大家,換個角度看腳踏車的功能性,在這個到處都是單行道的大安區騎腳踏車比你想的還要輕鬆便利。
騎腳踏車前首先就是確認輪胎有沒有氣,雖然有氣沒氣都可以騎車,拖著沉重的輪子到了車店,老闆往往都叫你自己打氣。我只會加油不會打氣啊!看著打氣筒好像很簡單,為何每次就是打不進去,光頭葛格來告訴你,只要123,凡事都簡單。
看了巷口車介紹的店家,讓總是宅在家的麋鹿米,很想跟著去探索一下自己家的巷口。今天從家門口租了台ubike出發,在浮洲跟自己家之間,發現了很多美好畫面的真實體驗。
水流觀音寺前的一台自行車,在前籃中放了一頂香客贊助繡有寺廟名稱的帽子;車把手上也綁了條行車平安的紅布條,來讓人隨時感覺被庇佑,安心的過著平凡但踏實的小日子。